- A+
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,考证内涵,评定价值,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。其目的是保证藏品的科学性,为国家保护真实的科学文化财富。同时,也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、公开展出,研究利用,把好真伪这第一道“关口”,并提供藏品的价值、名称、时代、级别等鉴定成果。所以,鉴定是藏品研究的首要内容。
鉴定对于古代文物,尤其是传世的古代文物具有重要意义,因为,传世品和考古发掘品不同,一般都缺乏可靠的科学记录,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科学鉴别,很可能鱼目混珠,真伪颠倒。所以,一般来说鉴定的重点是传世古代文物,当然,自然标本、革命文物、民族文物等等,也都需要进行科学鉴定。否则,也难以保证藏品的真伪和科学文化价值。
鉴定首先是辨明真伪,是真文物,还是伪造的文物。
在我国,文物作伪由来已久。据文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文物作伪的事,“齐伐鲁,索谗鼎,鲁以其雁(赝)往,齐人曰:雁也。鲁人曰:真也。”(《韩飞子·说林下》)雁,赝也,雁鼎,即伪造之鼎。所以,直到今天,人们还把伪品,称作“赝品”“赝器”。宋以后,尤其到了晚清、民国时期、伪文物,即所谓假古董,更是层出不穷。
文物的鉴定,也同样有悠久的传统。最早见于文献的是《国语·鲁语下》,记载:“仲尼在陈,有隼集于侯之庭而死,楛失惯之,石砮其长尺有咫,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,仲尼曰:隼之事也远矣,此肃慎氏之矢也,昔武王客商,通道于九夷百蛮,使各以其方贿来贡,使无忘职业,于肃慎氏贡楛矢,石砮,其成长尺有咫。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,以示后人,使永鉴焉,故铭其铭曰:肃慎氏之贡矢。”可见最初的文物鉴定是从考证入手的。《韩非子·十过》中也记载着:“鬲作祭器,墨染其外,而朱画其内。殷人食器雕琢,觞酌刻镂。”
前者有可能是彩绘陶器,后者是则可能是铜簋、铜觚一类器物,可见这时已注意到从器物的纹饰和制作特点进行断代的鉴定。
后世文物作为的技术提高,而文物鉴定这门学问也不断发展。
我国文物鉴定方法,通常有凭借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方法,考证方法,调查方法,和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的科学检验等方法。
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它必须反映着当时政治、经济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特点,即时代特征。鉴定文物,首先就要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,这是鉴定文物的一条重要依据。
掌握文物所体现的时代特征,不少人认为是神秘的。主观的,往往持怀疑态度。其实并不难理解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对所熟悉的人。即使没有会面,只要听到他的说话声音,甚至走路的脚步声,就可分辨出是那个人。因为人们已熟悉并掌握了他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和规律,所以,能够闻声辨人。对文物也是如此,这种特征,也是可以辨认的。
如鉴定书画,先要了解书画的发展史,认识其时代风格及每个作者的个人风格。不同时代的绘画,有不同风格特点。这是主流。同一时代中也会有不同于主流的风格出现,这就要求按时代分类进行对照比较,只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,下苦工夫认真学习,认真观察和细心的比较、体察和研究,是可以掌握其客观规律,认识其不同的时代特征。其次,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不同风格和特点。每个人的思想、性格不同,习惯经、历不同,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,绘画技巧也有不同,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个人风格。但这也是可以辨认的,正如辨别文学作品一样,所谓“文如其人,人如其画”,就是这个道理,所以,时代风格,个人风格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。此外,还要从印章、纸绢、提跋、装潢、著录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。古人的著录有不少可以作为鉴定考证的可靠依据。但是,书也不可全信,完全依赖,因为,古人的著录中也有失实和错误的地方,鉴定实践是最可贵的。但是有些经验往往失之片面,经不起科学经验,所以,鉴定是十分复杂的工作,切忌片面武断,重要的在于虚心体察,多方探索,以充分的科学态度,求得切实的结论。如果根据不足,宁可暂时存疑,再进一步研究。另外,辨伪还要了解作伪的方法,这可以为我们辨别真假提供有益的根据。这方面前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,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著作。如宋代红迈的《泉志》是第一部有关钱币鉴定的著作,赵红鹄的《洞天清录》是第一部辩伪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并介绍了作伪的方法。此后的《格古要论》和《遵生八盏》等都是文物鉴定的专著。
如以青铜器鉴定为例,要鉴定铜器,先要了解铜器的发展历史,各个时期铜器的品种,形制演变的时代特点。如铜钱,是戈矛合体,而商代无戟;西周中期出现十字形戟。鬲是烹煮器,器身分档,三足中空,兴于商,衰于周,绝于汉。研究器形还要了解铜器的纹饰和铭文。如商前期青铜装饰纹样多以动物形体为素材的图案,以兽鼻为中线,左右对称成兽体形。有的简化成兽面或一对兽目。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出现的纹饰,有弦纹、乳钉纹、云雷纹、涡稳、雷纹、瓦纹、蚕纹、夔纹、龙纹、鸟纹、象纹、鱼纹、禅纹、龟纹等。商代中期出现浮雕装饰。商代晚期出现了如蜷体菱纹和一些鸟纹。西周前期青铜器装饰沿袭商周,中期开始风格明显变化,纹饰简化松散,夔龙、象鼻兽等形象结构变为前后对称、首尾相连的连续图案。春秋铜器地区风格日趋明显,后期纹饰有趋繁缛。战国铜器纹饰趋向绘画风格,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宴饮、歌舞、攻战、采桑、狩猎为题材。汉代铜器纹饰又趋简化、刻铭多为隶属或篆书,造型趋于写实,对铜器的特殊工艺如包金、鎏金、错金银工艺兴于春秋中期,在错金银技术基础上还出现了错玉石、填漆等工艺。
青铜器作伪,除铸造、鑚花以外,重要的手段是着色,就是通常说的“作假锈”。在宋代就有作假锈的记载:“伪者以漆调朱为之”,以水银调锡末在新铜器上涂抹,“然后以酽醋调细硇砂末,笔蘸匀上,候干如蜡茶色”。宋代仿古铜器的铜锈是铜绿(碳酸铜)加漆涂在器壁,然后将孔雀石疙瘩嵌于漆上,以充古绿铜锈。明代制作伪铜器除了颜料外,着色后掘一地坑,以炭火烧制。近代有用化学方法作伪的很能乱真。
纹饰、铭文作伪,或依实物、或仿文献,多用刀刻,字口多露斧凿痕迹,也有人将旧铜器残片嵌于新器之中,然后在按残片旧纹在伪器上凿刻新纹,造成真伪相间。还有的是利用旧铜器残片拼凑而成的新器。
铜器的辨伪要从形制、纹饰、铭文、锈色、声音、合金成分、工艺流程特点等方面考察,并可用科学手段检验。
辨伪只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真伪不分,就无法进行第二步。辨伪和断代有紧密联系。辨伪是解决其真假问题,断代则是进一步考订其是什么时代的产物。同是商代的文物,也有早晚之分,尤其时代相距较近的文物断代更加困难,更要精细。如晚唐、五代的东西,或五代、宋初的东西,就不难么容易区分清楚。另外,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文物也有很大区别,同一时代的东西可能其区别就很大,断代时还必须考虑到器物产地的地区性特点。
但是,有些文物,仅仅靠外形的观察,还不足以准确的辨别真伪,确定年代,尤其对于一些作伪技术高明的赝品,往往容易以假充真,长期流传。所有,必须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。如运用碳14测定古代的文物年代,其年代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,其误差仅在一百年上下。对陶瓷器时代的测定可用热释光测定。又如采用定性分析、定量分析、光谱分析、金相分析等方法,对器物的构成成分的检测,都是可靠的。还可以采用X光,红外线,全息照相,来探测器物的内部结构,发现从外形上无法发现的损伤和作伪。
我国传统的文物鉴定的实践,累积了丰富的经验,在积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引进到藏品鉴定中去的同时,对我国传统的鉴定方法仍需继承、整理,使之科学化和继续发展,并应使传统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手段结合起来,互相补充,相得益彰。
藏品评价,评定藏品的历史价值,艺术价值,科学价值,是揭示藏品内涵价值的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。
在藏品编目中,在藏品研究中,以至在公开陈列后,对藏品内涵价值的揭示仍在继续进行,陈列和编书出版,都是将文物研究(鉴定)的成果公诸于世,实际也是将藏品让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作进一步公开的多方面的鉴定。从这种公开鉴定中,往往可以补充博物馆的不足,以至纠正某些鉴定的不准确。